品家风 志传承
建筑学院 彭雪
我的家风,既不是显赫家族的家训,也不是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只有长辈的言传身教。他们把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善良宽厚、正直朴实的品格融入行动里,潜移默化中指引我不断前行。
说起家风,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公。他是一名老党员,曾是陕西省安康市水利局一名老干部。在我小时候,他经常对我说说:“孩子,现在要好好学习,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后要好好工作,要时刻记着党的恩情。”
1935年,外公出生在安康县一个贫农家庭,那时正是战争年代,他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要遭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他经常跟着外曾祖父颠沛流离,四处逃荒避难。随着党的春风拂过,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农民翻身当家做主,外公有了机会进入学堂学习,外公说他十分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他认真读书,刻苦勤勉,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那个年代,大学生是非常稀有的,但是外公为了照顾外曾祖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毕业后的外公进入安康水利局工作,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作为水利工程师的外公主动请缨下乡支农,这一支农,就是20余年,外公用自己的的毕生学识和对工作、社会的热忱去建设乡村农田和水利。驻扎乡村异常艰苦,每日奔波与糟糠农屋与草梗水田之间,三九天在田里,三伏天也在田里。上个世界六七十年代,缺衣少食,有时,乡亲们节省下来的衣食会额外送给外公一行扶农的技术干部,但外公从来没有拿过群众的任何财产,甚至是一颗土豆。
外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水利支农,从干涸的土地,到满满的梯田,从面朝黄土到绿意盎然,是他们这一代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绿水青山,才有了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星罗棋布的漫山梯田。
外公一生致力于农田水利建设,他把所有的热情和青春都投入到了对祖国的建设当中。外公退休后还被返聘到安康大学任教,因为他想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外公勤勤恳恳专注农田水利事业工作三十多年,同时,他用朴实勤恳的作风经营着我们的家,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他时常教导我:“从事惟勤,勤不言苦;做人惟实,行其所知。
外公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节省,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经常因为浪费水和电挨打。当时他们家里的水和电不收费,可外公说水和电都是国家财产,一点也不能浪费,如果离开房间就要随手关灯。有时学习累了,妈妈开着灯趴在桌上睡着了,如果被外公看到,那肯定是一顿“竹笋炒肉”。
外公还特别爱干净,经常打扫楼道和整个单元楼梯的卫生。有几次打扫的时候,遇到别的年轻人路过,还嘲笑他,说他没事找事。外公说反正他要扫,就把家里和家外一起扫了,这样大家在这个环境里居住都舒服。
如今,外公已经离开我11年了。虽然总是惊叹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可外公的音容笑貌留依然留在我心里无法抹去,如今,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也要向我的外公学习,在自己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努力为咸阳职院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再立新功。
家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根,而家风则在家庭的温情中传递、熏染,影响着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向善,国家向上,每个家庭都要树家风、立家训。作为一名青年,更要践行家国情怀,爱国护家,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