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讲优良家风故事,践清风传家行动”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三)

母亲传我好家风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潘飞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人最深刻的教育。

我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三次,加之父亲讷言,所以家风的教育就是母亲给我的最多。母亲是一个平凡但不普通的人,今年已80岁高龄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快五十年的耳濡目染,她给我的家风基本五个方面。

孝顺。母亲最喜欢看电视剧《包青天·打黄袍》,每次看到太后埋怨皇帝为了后宫稳定不及时见她时,说的那一段生养、哺乳、牵挂的话,总是热泪盈眶,絮絮叨叨。“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母亲总是反复地说。开始我没有深刻体会,等有了女儿,万事都有了落脚,于是唏嘘感念。她总是记挂着自己的父母和公公婆婆,一有机会就给我讲他们的事。我很小的时候他们都去世了,印象很模糊,但是在母亲的叙述里,我对他们的认识反而慢慢清晰。逢年过节,她总是要亲自去给老人烧纸,从不许我们代劳,说这是她的责任。她提醒我们过段时间一定要去看岳父母,和他们聊天,排解孤独,尽尽孝心。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的理解:“子女有出息是最大的孝顺。”越品越有味道。

勤奋。母亲这一生颇坎坷。外公努力半生,事业有成,解放时是西安仪华书局经理,划定成分为资本家兼地主,遣送回家。母亲小时候学习就很好,几乎霸占着班级的第一名。高中毕业分配小学当教师不久就被取消资格,回家务农。结婚后父亲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操持家务。握笔的手被粗硬的包谷剥皴了,深夜的纺车经常到天明,两大笼比自己体重还要重的猪草一提就是几十里路。她说到时总是自豪,绝不抱怨:“我种地庄稼的产量是最高的。”转家户口后,她当过商店的临时工售货员,兢兢业业。招集体工进制鞋厂后,凭着努力当了车间主任、库管员,可惜在她退休前厂子破产。 后来有政策补交养老保险金,70岁时才落实了退休待遇,领上了退休金。“不管干啥,都要干好。”这是她常说的话,也是她一生努力的见证。她从不抱怨,经常叮嘱我要干好工作,多干点,加班加点没什么,吃亏就是占便宜。在她的教育下,踏实肯干对我来说就是应该的,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出色、无愧于心,我觉得仍须努力。

感恩。母亲的一生虽然坎坷,但她懂得感恩。她常说小时候,骑着县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无忧无虑地读书生活是父母的关爱,感恩父母,甚至有时候和兄弟姊妹为父母闹别扭,觉得这都是应该的。她生活颠沛不定,但是安静下来,她总是感恩生活的赠予。她感恩身边帮助过她的所有人,包括年轻时帮她种收过庄稼的,包括在企业里给予支持的,有时间就和我念叨他们的好。她从未抱怨过生活,只是努力改善现状。在家里,红色的挂历、主席像章、领袖画页、剪纸很多,她总说:“是新社会哺育我们这一代成才,我感恩,你们也要学会感恩。”对社会政策的认识很朴实,也对我的影响最深。

宽容。她常说:“要多记别人的好,少记别人的不好。”待人接物也经常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宽宥别人的不足。她说她也是老了老了才体会到的,年轻的时候也争强好胜,不容人。其实母亲是客气,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里左邻右舍来串门的是最多的,都喜欢和母亲谝闲,因为母亲从不拉是非。母亲重新上班后更是如鱼得水,受到同事领导的一致认可,都说母亲明事理,宽容大度。父亲脑溢血后遗症需要伺候,家里雇了保姆,在生活中她总是体谅对方,从饮食、习惯到随时允许回家,保姆很感激,觉得母亲真正把她当人看,在我家里干得舒心。以至于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她还不时还打电话问候母亲。院里的人都奇怪,怎么只有母亲和保姆处的融洽,其他人都不行。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说一遍又一遍,让大家都好好相处。孙女有个女同事,四川人,在家里面住了几天,母亲就坚持让她长住下来,还不收房费。简直把她当家里人,连孙女都耐不下烦,母亲却总是坚持,一住就是一年多。“娃父母离异没人管,是外婆管大的,现在一个人孤伶伶的,可怜。”她调回四川后,给母亲寄来了许多特产感谢,还不时打电话问候。

文明。母亲常说:“不管多艰难,自己心里把自己看高贵些。”一生要优雅地活着,要自信,要文明。母亲从小生活优裕,从未为生活操心,可以说是大家闺秀,自然养成了气质。母亲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高中毕业,在村里务农时就是村里的“高学历”,虽然干农活、伺弄庄稼,别人总觉得母亲和他们不一样,知书达礼待人接物很让人舒心。我读中专的时候,通讯主要靠通信,母亲经常给我写信,她的字写的很美,间架里透出来一种才气,加上行文流畅,让我不自觉地折服,就想反复看。在厂里,母亲的凝聚力是最好的,在一群工人面前,母亲的学识好,见识多,气度也优雅。就是老了,还是那伙老同志的主心骨,大家都喜欢和母亲交流,佩服母亲的做事方法,也了解不同于他们的生活观念。这对我影响是最大的。

看过许多家训,包拯、曾国藩、范仲淹、李仪祉、西递胡家等。今年单位开展家风教育,我和妻子去眉县关中大儒张载祠,学习了“四为”“六有”“十戒”等人生信条和家风家训,更前去陕西省首个家风培育体验示范基地横渠村体会门楣文化和家风文化展示,对我的思想冲击很大。我知道,好的家风不是短期能形成的,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母亲已经给我做出了榜样,我一定努力,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入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