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外公
作者: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左佳
三年前的今天,外公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离开了我们,他走得安安静静,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蚀骨的痛!三年来,外公的音容样貌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有时还会出现梦中。我半夜醒来依床而坐,眼眶湿润,久不能语。黑暗中,我觉得外公很近却也很远,子欲养亲不待,无尽的思念转化为巨大的遗憾。三年的思念,三年的追忆,使我忍不住想总结外公这一生留给了我们什么?人常说父爱如山,与我而言,外公更是慈爱如山,如今山已入仙,我依山追忆,从几个方面与大家回顾外公朴实又伟大的一生。
外公是乐学报国的书生。外公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辛乡一个农村家庭,少时家境殷实,他受到了良好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公随家人来到陕西,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在大家尚且为吃穿发愁的年代,外公的父亲宁愿自己受苦也全力支持外公上大学,实属不易。张氏家族崇德尚学的家风,自山西延续到陕西,日久弥坚、代代相传。外公毕业后,放弃北京工作机会,分别在杨凌水利学校、三原水利学校工作,最后从淳化中学退休。外人看来,外公的一生高开低走,但在我们子孙的心中,外公勤奋工作、安分守己、谦让坚韧的人生态度,是立在我们子孙后代心目中的一面丰碑,他的一生,高开于才华,善归于守德,是当之无愧的高开高走!
外公是勤奋敬业的教师。外公从事教育事业,最怕误人子弟,他早出晚归,兢兢业业,爱生如子。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习以为常的场景:一是外公的宿舍就是学生们歇脚补习之地;二是外公经常骑自行车去几十里外的学生家,给患病的学生辅导作业,再摸黑骑车回家给母亲的姊妹们做饭。外公的言传身教和耐心负责,使得他和学生们之间建立起了父子般深厚的师生情谊,这情谊随着岁月流逝而越发珍贵。外公退休至去世前,常有学生来家里看望他,他的学生中有早出晚归的农民、有尽职履责党政干部、有出国深造的留学人员、还有功成名就的导弹专家。师生间把酒言欢的场面常令我们感动不已。
外公是顽强坚韧的靠山。外公养育了母亲姐弟 8 人,从生活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对他们精心抚养、严格要求。他以一介书生微薄薪水,为妻治病、育子送学。在他对母亲姐弟们“自尊自立、吃苦上进、生活简朴、工作认真、为人谦和”五句话品行培养的引领下,他们完成了学业,母亲姐弟8 人中除五姨之外都有固定工作。五姨虽学业不深,但她深受外公对生活“坚韧不拔不服输”的意志影响,勤劳能干、自主创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外公是守信担当的丈夫。外公的伟大,更体现在对外婆的情意深切、不离不弃。舅舅出生不久,外婆突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为给外婆看病,外公竭尽所能遍访名医,受限于当时医疗水平,外婆未能再站起来。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了外公的肩头。他要照顾生病的外婆,要抚养年幼的孩子,还不想连累已成家的儿女们,只能在艰难的跋涉中做出了痛苦的抉择--提前退休离开了自己喜爱的教师岗位,回归家庭照顾生病的妻子。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全心全意地全力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直至外婆去世。在照顾外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外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他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先锻炼身体、再做早点、照顾外婆起床、洗漱、吃早点,送舅舅上学、打扫卫生、买菜准备第二顿饭、洗衣服,准备第三顿饭。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外公,这个解放前西北大学的毕业生、那个时代的娇子,却坚持了 20 个春秋,任劳任怨地进菜场、入厨房,除尘垢、洗衣裳,上医院、熬药汤,让老伴病而不悲,让他的孩子成人立业。面对苦难的生活,外公不怨天不尤人,而是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邻里交往中,外公以礼让为原则,尽量不与任何人冲突。现在想起来,外公的忍辱负重,是在为子孙的顺利成长创造好的环境条件,平凡的外公心里装满的是责任和爱心。
我时常想,为什么当时的生活如此艰难,外公却依然乐观向上?外公是如何仅靠一人的工资养活着全家老小的?除了精打细算,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态度是带领家人们走出困境的重要法宝。他从来没有在子女和孙辈面前抱怨过生活的不公,还经常教育我们,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外公对生活淡然又坚强的态度已经融入我们姐弟每个人的血液里,我们一直坚信,只有踏实生活、认真工作才是对父亲最大的尊敬。
为什么张家子孙能够一代更比一代强?总结起来,那就是外公对生活积极向上、对工作无私奉献、对家庭认真负责、对爱人不离不弃的道德情操,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家族基因中。这是外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外公就是这样的英雄。他于苦难中教我们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我们迈好了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外公用行到诠释了乐观向上、坚强面对的生活态度和不离不弃、互爱和睦的良好家风,这便是他留给我们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砥砺我们子孙勇敢前行的磅礴力量。外公走完了92 年漫长艰辛的人生之路,今天我将沿着他的足迹,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路走下去,把向上向善、相亲相爱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铭记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写于辛丑牛年四月初四)